中医药+医防融合!南京打造慢性病管理“金陵模式”
为发挥南京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升基层慢性病管理服务能力,5月24日,南京市中西医协同构建基层慢性病管理“金陵模式”项目启动。记者了解到,作为南京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组成部分,南京将以中西医协同方式,探索从慢病管理“防、治、管”三个维度创新形成中西协同慢性病管理新模式即“金陵模式”,探索具有南京特色的“中医药+医防融合”基层慢病管理模式和方法。
慢病管理——
新模式破解老难题
南京市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四大慢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为了提高慢性病的管理效果,各地以医防融合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契机,对慢性病防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主要的模式有:上下联动、防治结合的慢病管理模式;医防融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互联网+”智慧医防融合模式;多学科协作的医防融合模式;区域医联体医防融合模式等。虽然以上防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有防治模式下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数据显示,仅高血压一项,全国就有约2.4亿成人患者,其中血压控制达标的仅有3740万人,达标率为15.3%,远低于美国的51.9%。究其原因,与现有慢病防治模式中适宜技术的欠缺、医防融合标准与有效的服务内涵的缺失以及慢性病患者依从性差、认可度低等有关。因此,构建与完善一种多方力量协同,患者依从性高,立体、全程的诊疗管理体系刻不容缓。
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慢性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有独特优势,可贯穿慢性病人群“防—诊—控—治—康”全链条,正好可以弥补现有慢病防治模式的不足。在当前南京慢性病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南京将充分发挥南京中医药金陵医派特色优势,将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基层慢性病管理服务中去,为居民提供“简、验、便、效”的中西医协同慢性病管理服务,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全力推动南京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
南京实践——
中医药+医防融合
为此,在南京慢病管理体系基础上,南京市疾控中心将联合南京医科大学、市第一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秦淮区卫健委、玄武区卫健委,共同探索从慢病管理“防、治、管”三个维度创新形成中西协同慢性病管理新模式即“金陵模式”,探索具有南京特色的“中医药+医防融合”基层慢病管理模式和方法。
据介绍,接下来,有关部门将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和作用,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体系,从慢病管理“防、治、管”三个维度创新形成中西协同慢性病管理新模式暨“金陵模式”,并形成一系列成果,包括:研发《南京市中医药慢性病健康教育核心知识要点》、遴选基层中医药防治适宜技术、制定中西医协同慢性病管理“金陵模式”技术规范,研发《南京市中西医协同慢性病管理“金陵小屋”建设标准》并申请江苏省地方标准或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团体标准;依据《南京市中西医协同慢性病管理“金陵小屋”建设标准》,建成4个实体小屋并投入运行,最终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慢病管理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南京基层慢性病管理的广度、深度和粘度,提高慢性病患者的防治效果,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通讯员 阮纪宁 胡彩红
南京晨报记者 戚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