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疗法推动医疗服务模式转变
贾伟平院士以上海市糖尿病数字化管理实践为例介绍了数字疗法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贾伟平院士说,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率为18.7%,约为2.64亿人,上海达到了23.38%;65岁及以上人口比率为13.5%,约为1.906亿人,上海达到了16.28%;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预计,到2030年人口快速老龄化可使我国慢病负担增加40%。近年来,我国居民慢病发病居高不下,慢病患者众多,高血压达到3.1亿人,糖尿病1.25亿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7亿人,慢病死亡人数占到总死亡人数的88.5%。慢病造成医疗保障不堪重负,80%的费用用于慢病防治,严重地消耗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给医保基金的平稳运行带来巨大压力。疫情三年更是凸显了加强慢病管理的重要性,多国研究显示,老年人群和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病)人群是疫情流行中最脆弱的人群,他们易感、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贾伟平院士说,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对健康照护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糖尿病为例,50%的糖尿病患者早期没有症状,当出现症状后再去就诊往往多已经是中晚期了,这需要数字化与糖尿病防治更好地融合,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糖尿病治疗向全健康管理转变。我们不仅要在医院解决患者偶发性、急性医疗服务需求,还要满足患者院外长期的持续性的慢病医疗服务需求。在慢病管理中患者自我管理决策及行为对健康结果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医患间的关系及沟通方式正在向协作式方向发展。慢病的诊疗重点不仅要治疗患者的生理症状与疾患,还要基于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个体化危险因素等,提供多维度、全程化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世界银行、WHO、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方五家”报告提出,建设基于价值的优质卫生服务提供体系(2016年),其中慢病协同管理体系模式,信息化系统支持是关键元素之一。2019年WHO在《关于加强卫生系统数字干预的指南建议》中定义了数字健康干预的范围,涵盖出生登记、死因登记、物资管理、远程医疗(医患间)、远程会诊(医生间)、目标(如高危)人群干预(包括预警、提醒、查询健康记录、健康教育等)、临床决策支持、电子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医疗服务)、医务人员线上培训和学习等。
贾伟平院士介绍说,从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到医学知识图谱医疗文本分析与医学人工智能,数字疗法是医疗技术信息化的最后一步。数字疗法具有治疗、管理或改善健康功能的效果,并且这一效果需要由所在国家的药品监管机构授权或批准;需要严格遵循临床医学研究标准,在目标人群开展单中心或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并在同行评审期刊中发表临床试验结果;需要持续性收集、分析和应用真实世界证据,以帮助完善产品,达到更好的参与度和用户依从性。
贾伟平院士介绍,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强信息化背景下的数字医学建设。2009—2010年,首先启动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及平台建设,包括“3521”规划,建设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和五大业务领域应用系统,建设电子健康记录(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与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两个基础数据库以及一个专网。2015年,我国人口信息、EHR和EMR基本实现全覆盖并动态更新,建立了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实现了EHR和EMR连续记录和跨机构间信息共享,有力推进了分级诊疗。2016年我国将医疗大数据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省级为主体实现了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应用数据的汇聚与业务协同。2017年国家进一步推动健康信息互通共享,推进医联体建设、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和远程培训,实现了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通过推广人工智能建立了快速精准智能的医疗体系。2018年开始我国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等,加强了“新基建”。2019年我国发布《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4S)》,《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2020年以来大力发展新基建和互联网医疗,大力推动互联网诊疗与互联网医院发展,以EMR为核心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进5G、人工智能等在医疗领域建设与应用,发挥大数据作用,落实新冠防控常态化。